- 北大教授:到2050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將減少2億多人
我負責的是發改委《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實施路徑和重大舉措》課題中的勞動力要素市場部分的技術報告。這里我簡要談一下我們總結的關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事實與相關政策討論。
我國未來勞動力要素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勞動力數量減少問題。過去40年,中國生育率的下降相當于西方國家近一個世紀的變化幅度。在此形勢下,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老齡化的速度快于很多人的預期。目前我們國家16-65歲的勞動力人口是10億左右,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歷史頂峰;按照目前的數據推算,到2050年時這個數字會降低到7.6億左右,是一個25%的減少。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對于經濟增長,儲蓄率和投資率,以及社會養老體系都會產生重大的挑戰。
應對老齡化所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國際通行的方案是延長退休年齡,或者增加勞動力的人力資本。這兩個方案我們當然要做,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處于轉型中的經濟體,深化要素市場的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將勞動力有效的在城鄉間,地區間,以及產業間進行配置,充分發揮現有勞動力的潛力,則有可能帶來更大的效率改進空間。我們在報告中主要探討的相關政策方向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 解決外來勞動力公共服務覆蓋率低的問題。這需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采用“居住證”、“積分落戶”等多種靈活的政策手段作為戶籍制度的補充和替代,使戶籍成為一個居民注冊登記制度,解除公共服務與狹義“戶口”的捆綁,充分保障各類勞動者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第二, 解決勞動力在跨地區流動時,其社會保障的攜帶問題。這需要推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跨地區轉移接續改革,通過提升統籌層次減少勞動者跨地域遷移時面臨的轉移成本,并設計實行與之相匹配的財政公共支出和分擔機制,切實有效的降低勞動力要素跨地區流動的摩擦障礙。
第三, 鼓勵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發展定位與規劃布局,為不同類型的勞動者設立“量身定做”的激勵條件,實現“精準引才”;同時積極采用市場機制補償農村實用人才,實現勞動力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避免農村地區和農業部門出現人才“空心化”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從保障勞動力要素市場健康發展、充分實現勞動力要素有效配置的角度看,勞動力要素的流動性并非越大越好。過于頻繁的勞動力流動會增加搜尋與匹配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反而可能降低勞動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不利于企業與勞動者兩方的利益實現。報告中所討論的具體舉措,其目的皆在于破除不必要的制度壁壘,保障勞動力要素在地區、行業和人才層次間的合理配置,而盡量注意避免造成勞動力市場的惡性競爭和盲目流動。
來源: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